版权所有:陕西省临床护理联合会 电话:02985251331转2328
地址:西安市高新区锦业路绿地中央广场蓝海第四幢12113号室
网站标识码:6101000038 陕ICP备2022010338号
一、背景与现状分析
汉中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作为陕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危重症救治中心,年收治患者超1200例,以严重创伤、多器官衰竭等复杂病例为主。然而,在传统ICU管理模式下,患者与家属存在明显的情感疏离现象:患者日均与家属有效沟通不足15分钟,家属焦虑指数超常值2倍;60%农村家庭因文化差异抵触隔离制度;同时,传统模式对患者及家属心理、情感和社会支持重视不足,且Wischmeyer等研究发现,ICU获得性衰弱发生率高达45%,导致科室家属满意度仅为 85.6%。为此,科室以国家卫健委《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为指导,创新融合《易经》六阶段理论,构建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家院合一”人文照护模式,破解传统重症护理中的情感断层难题,为患者和家属提供更优质服务。
二、模式概述
本模式以“家庭为中心”构建医护患家属无缝隙式协同照护体系。其核心在于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将《易经》“乾卦”所蕴含的六阶段理论,即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九三惕龙无咎、九四跃龙在渊、九五飞龙在天、上九亢龙有悔,与重症救治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度融合。通过文化引领、组织保障、特色服务、家院联合康复、延续性护理,精准调配医护资源,强化家庭参与,实现专业医疗照护与家庭情感支持的有机统一,为重症患者提供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的优质照护服务。
三、典型做法
1、初九潜龙:以文化为引领,营造天人合一家院环境
在患者生病初期,科室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团圆”元素,强化家庭参与。通过布置中国结、家庭合影等具有文化特色的物品,为患者营造一个充满“家文化”的就医环境。同时,引入8S病房管理模式,确保病房环境的整洁、有序,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治愈空间。




2、九二见龙:以组织为保障,建立家院文化服务体系
在病情确诊阶段,科室积极建立人文护理服务架构。在医院层面上,组建了人文管理MDT组织架构,并在磁性护理背景下成立了以护士长为组长的人文护理管理小组。该小组下设质量文化组、教育文化组、服务文化组和宣传文化组,分别负责质量文化建设、文化教育培训、患者需求服务以及成果宣传推广等工作。同时,建立医-护-患-家属四位一体合作模式,将医生的专业诊疗、护士的精心照护、患者的积极配合与家属的深情关怀融为一体,增强医疗团队之间的协作,拉近与患者及家属的距离,让医疗服务过程更加温暖、高效。

3、九三惕龙:以患者为中心,实施家院特色照护服务
在治疗挑战期,科室以患者为中心,实施特色化人文照护。针对不同年龄、疾病、文化层次、地域的患者,制定标准用语沟通手册;对于无法语言沟通的患者,创新使用非语言沟通工具,如非语言沟通画册、沟通指示牌、写字板以及手语等,确保沟通的有效性。科室还与家属一起为特殊患者过生日、通过情景模拟开展叙事护理、邀请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书写ICU日记、制作ICU缩影画册,共同记录这段特殊时光。为满足探视需求,科室利用微信建立24小时云探视服务,累计探视1600余人次。针对昏迷患者,提前录制视频供家属观看,累计供家属观看1800余人次。病房每日播放新闻、音乐,使用录音笔和收音机将家属的呼唤和嘱咐传递给患者。此外,科室还建立了参与共治模式下的重症护理亚专业,设立静疗、气道管理、胃肠营养等六个亚专业小组,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提升护理质量。

4、九四跃龙:以多学科合作为模式,开展家院联合康复
早期康复是危重患者治疗与康复旅程中的关键基石。在病情好转阶段,科室整合所有人力资源,组建由科主任为组长的医护一体化康复MDT团队。该团队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护-技-患-家属共照模式的康复全程管理体系,通过跨学科协同合作的康复标准化护理模式提升康复效果。为保障康复工作精准有效,科室精心制定个性化康复锻炼核查表,每日开展评估,依据结果持续优化方案。此外,还积极指导家属掌握康复锻炼方法,实现家院紧密联合,让康复效益达到最大化。

5、九五飞龙:以大健康观为导向,满足多样化健康需求
健康宣教是促进患者全面恢复与长期健康维护的关键策略之一。在患者康复阶段,医护联合患者家属实施三位一体阶段化宣教模式。医护人员通过互动提问,了解患者及家属困惑,详细讲解治疗护理措施并现场示范操作,同时给予情感支持,改善患者负面情绪与认知。为方便患者及家属学习,我们按需制作宣教手册与视频,设置二维码供其反复查看。此外,借助重症医学科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健康宣教视频,让患者居家康复时也能持续获取专业指导,助力其最大限度提升生存质量。

6、上九亢龙:以信息化为依托,构建无缝隙式延续护理
在患者出科后,科室通过微信公众号、打电话等方式对每名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在ICU入住期间的体验及恢复情况,给予患者及家属康复指导及复诊等建议。同时,以专科护士为主导,依托互联网+提供基于信息化的全链式护理服务,实现家庭延续护理。这一模式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也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实践成效
1、情感连接强化与家属满意度提升:通过“家院合一”人文照护模式,患者日均与家属有效沟通时间从不足15分钟增至1.5小时;引入SDS、SAS量表评估,患者抑郁评分从58分降至42分,焦虑从62分降至45分;家属抑郁从55分降至40分,焦虑从60分降至43分。;农村家庭对隔离制度的抵触比例从60%降至20%。期间,科室获锦旗32面、感谢信45封,收到12345表扬工单十余份,家属满意度从85.6%升至 98.5%,医患关系和谐。

2、护理质量与患者恢复优化:多学科合作下的康复全程管理体系及个性化康复方案,使ICU 获得性衰弱发生率由45%降至28%,平均住院时间缩5天,再入院率降18%,患者康复效果显著提升。特色照护服务和健康宣教模式,改善了患者负面情绪与认知,助力患者全面恢复,提高了生存质量。
3、服务模式创新与影响力扩大:本案例凭借其创新性、科学性和人文性在第九季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全国医院擂台赛总决赛《拓展护理服务内涵与外延》赛道荣获“卓越案例”,并受邀在多家医院进行交流分享,推动了重症护理领域人文关怀与服务模式的创新发展。
4、延续护理与健康需求满足:信息化全链式护理服务,实现了家庭延续护理,满足了患者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发挥了积极作用,提升了医院的社会形象与口碑。
五、经验总结
1、将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护理服务体系中:深度融入《易经》理论等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医整体观念、儒家仁爱思想等贯穿护理服务。从病房布置到服务流程,营造“家文化”氛围,强化家庭与医院协同合作,以传统礼仪、情感交流和个性化护理,实现人文与医疗技术融合,提供优质服务。
2、将创新服务理念运用于护理服务细节中:注重患者及家属的情感需求,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照护方案,强化家庭参与,营造温馨和谐的照护环境,以细节之处彰显人文关怀,提升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
3、建立更为有效的家院合一模式,发挥家庭合力:建立紧密家院合一模式,搭建无缝沟通桥梁。通过多维度沟通、联合培训、共同活动,强化协同合作,发挥家庭在情感、心理及生活照护上的优势,与医院专业护理形成合力,营造良好康复环境,促进患者全面康复。